行业政策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1. 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
  2. 发布时间:2020-7-3
  3. 浏览次数:831

文  号:成办发〔2020〕59号

签发单位:

签发时间:2020-06-22

生效时间:2020-06-22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经2020年5月11日市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22日


成都市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方案

(2020-2022年)

  为推动全市工业稳链补链,促进全市工业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主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摸清全市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围绕重点企业、核心产品保障企业供应链稳定,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全市工业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全市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稳定,持续向好,供应链基本稳定,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缺”状况有所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协同机制加速构建,本地企业加快关联集成。到2022年,产业链更加稳固、供应链更加多元化,重点产业本地可配套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产业链创新链持续深度融合,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三、重点任务  
(一)稳链保生产 
 稳定企业生产。深入开展全市重点产业大体检,摸清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做好“体检方案”、谋划“治疗方案”、准备“急救方案”。深入实施“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坚持“专班专员”服务,抓大稳小全覆盖,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帮助企业稳定运行、渡过难关。深入调研分析重点企业供应链运行情况,以原材料及零部件保供、产品运输、市场开拓为着力点,实施精准服务,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及时跟踪了解重点企业2020年排产计划,提前保障用工、用能等生产要素需求。千方百计保障生活用品、绿色食品、防疫物资、建筑材料等有市场刚性需求的企业达产超产。加快出台关于扶持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降低经营成本、强化消费刺激、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稳定市场主体。做好企业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保障,鼓励企业通过适当预置储备生产原材料、自建原材料基地等方式稳定供应,加快对转产保供关键环节企业的资质审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健康等行业协会(联盟)帮助可能出现国(境)外采购断供的企业寻找国内替代产品,分领域和行业整合本市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资源,解决产供销流通瓶颈问题,全力稳定企业生产。[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保障供应畅通。分类施策,力保涉及国(境)外采购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重点产业企业国际供应链畅通。着力解决因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的国际航空货运能力不足、国际运输成本上升等问题,推动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和“蓉欧班列”稳定开行,协调指定目的地包机,鼓励目的地相近企业联合包机,提升通关效率,优化仓储服务,简化企业出口现场审核、报检、通关手续。支持企业增加原材料仓储量,用好保税物流“境内关外”制度以及企业享受税收、外汇、通关方面特殊政策,满足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药品、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进出口需求。[责任单位:市口岸物流办、市经信局、市商务局、成都海关、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供应链布局,对重点企业的供应链逐一分析评估,厘清供应链关键节点、重要设施和主要供应商等情况,重点针对涉及国(境)外、市外采购较多的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主配”牵手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向本地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实施本地供应商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提供配套。加快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成都工业政企互通供需网上对接平台,建设电子元器件、高端装备部件协同中心等一批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产融平台,同时在产业生态圈内设立专业的线下金融服务工作站,以供应链金融手段助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围绕仓储、流通、销售等环节,建设区域性国际供应链枢纽及资源配置中心,为企业提供供应链垂直融合服务与解决方案,构建面向全产业链服务的多级供应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口岸物流办、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拓展多级市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鼓励出口企业产品转内销,促进企业释放产能。加强新经济场景供给,支持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及绿色能源等新产品在“新基建”和城市管理领域的示范应用,提升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货物、服务比例。持续开展“汽车下乡”等活动,拉动汽车、消费电子、家具等工业品消费,持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鼓励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小家电等生活消费品生产企业采用线上平台等B2C(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零售模式)网络直销模式扩大市场规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博览局、市新经济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二)补链强产业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招商。针对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缺”环节,优化补链招商指引目录,围绕重点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配套企业招引,全市每年引进高能级产业链补链项目300个以上。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带动集成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三类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方式强化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等产业链,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能级项目,持续开展投资促进“百日擂台赛”。加大5G、人工智能、氢能、环保应急等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招引培育,加快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项目。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促进晶圆制造等项目,围绕航空制造产业链重点促进测控技术、大燃机等项目,围绕汽车产业链重点促进仿真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责任单位:市投促局、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加快产业链项目促建。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一对一”服务专班,建立全覆盖走访服务重大项目工作制度。深入实施产业链项目促建攻坚行动,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形成工业稳链强链的坚实支撑。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紧盯产业链关键项目,发挥项目专员专班作用,靠前一线“送服务”,定期召开项目专题协调会,高效务实解难题,全力推动产业链龙头项目开工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加快产品创新突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产业链创新转化通道。分析重点企业供应链需求,编制技术攻关及产品指南,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产业集聚协同创新项目,开展5G中高频芯片、航空大部件、重大新药创制、基础材料等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每年新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0家以上,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国家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实验基地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率。鼓励研发生产补链产品,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新冠病毒肺炎、HPV(人乳头瘤病毒)等新型疫苗产品,支持新型显示企业研制小尺寸LTPS/AMOLED(低温多晶硅/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产品,支持航空企业研制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航电设备、无人机等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加强产业链跨区域协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共建共享。促进成渝相互开放产业链,共同绘制集成电路、汽车等优势产业“两图一表”,支持龙头企业拓宽零部件供应渠道,搭建跨区域产业链配套体系,推动成渝共创航空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中试、检测等先进制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共同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深化成德眉资产业协作,加快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谋划推动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投促局、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相关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四、政策措施  
(一)支持企业稳定生产。对暂时陷入困难但有望扭亏止滑的工业企业,年度用能(用电、用气)费用和物流费用合计200万元以上的给予1.5%、最高100万元的补贴。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安排,开发物流运输供需对接平台,合理完善特殊时期物资中转运输方案。对租用成都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场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按照场地租金实际支出给予50%、最高30万元的租金补助。对向重点工业企业输送劳动者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二)支持供应链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基础性、功能性、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行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对列入市级以上(含市级)推广使用的行业供应链平台,按照年度平台项目实际投入的50%,每年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连续补助三年。支持建设集成研发设计、集中采购、组织生产、物流分销、终端管理、金融服务、品牌营销等功能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对协同性强、辐射力广、发展优势大的企业供应链平台,按照平台项目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补助。(责任单位:市口岸物流办、市财政局)  
(三)支持补链项目落地。对新增协议投资1亿元(含)以上且在签约一年内开工建设的补链项目,按开工时间起两年内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政策且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00万元(含)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对纳入年度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名单的企业,申报期内固定资产投入达到50万元(含)以上或信息化投资达到20万元(含)以上的,按照不超过实际投入的10%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四)支持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核心。向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产品、加工和服务,年度配套额达到10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按照配套额的2%给予单户企业最高100万元补助。本市零部件企业首次成为我市整车(整机)企业配套厂家,且配套产品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含)以上的,按照年销售额的5%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纳入年度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名单的企业,为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给予不超过实际投入10%、最高100万元补助的基础上,补助金额再上浮20%。(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五)支持协同创新和成果就地转化。支持企业牵头面向我市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支持在蓉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按照实际国拨经费的15%给予最高200万元配套资助。对获得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认定的产品,分别给予生产企业、应用企业最高3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六)加大对产业链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国有企业与上市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并购基金,帮助企业实现产业链扩张和行业整合。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投放,支持产业功能区重大项目、稳链补链项目建设。对金融机构开展的“壮大贷”“抗疫贷”贷款产品,“贷款风险资金池”按最高30%给予风险分担,并给予获批“壮大贷”“抗疫贷”的企业相应贴息补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金融监管局、成都交子金控集团、成都产业集团、市财政局) 
 (七)支持产业生态圈联盟发展。支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生态圈联盟发展,自成立起三年内,给予每个联盟80万元/年的运行经费补助。支持产业生态圈联盟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对引进或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产业高端展会活动给予经费补贴,对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展参会给予经费补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八)支持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集成电路领域,对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集成电路材料、设备等企业,分别给予企业核心团队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新型显示领域,对属于“强链、补链、延链”投资建设的玻璃基板、柔性显示基膜等材料及组件生产项目,以及曝光、显影等设备及其零部件制造(含材料)项目,按不超过实际投入3.5%的比例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软件领域,对牵头制定并完成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软件企业,给予最高60万元一次性补助。生物医药领域,对企业(机构)新药研发每年最高资助2000万元、医疗器械研发每年最高资助600万元。智能制造领域,对采用智能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建设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的企业,给予项目投入最高20%、不超过5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九)加大政策兑现力度。优化服务,开展支持政策咨询解读等专项服务,确保国家部委、四川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台的关于保障企业用工、用能等稳定企业生产以及促进企业供应链畅通的各类政策落地落实,及时兑现各项政策、资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本行动方案自2020年7月24起施行至2022年12月31日止。

Copyright © 2019-2020 联系我们-腾龙公司在线客服 版权所有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和乐二街171号AI创新中心B6栋2单元7楼 联系电话:028-85217606/85085280

技术支持:成都兰迪科技

蜀ICP备19016507号-1